之前已经给大家分享过眼针治疗中风后引起眼睑无力的病例,这次继续给大家介绍眼针的相关理论知识,为何有这么神奇,我们一起来揭开眼针的神秘面纱。
眼针疗法起源于古代五轮八廓学说,后经彭静山教授发扬,用八卦将眼睛划分为八区,内连五脏六腑,外察形色丝络。故眼针是通过望眼部白睛的脉络形状、颜色和丝络变化,来诊察患者内部脏腑的相关疾病,再取相应的眼部穴区实施眼眶内外的针刺刺激。
如何判断白睛脉络形状特征呢?如白睛脉络粗大、曲张或怒张,脉络从一个经区向另一经区延伸以及脉络分岔、隆起一条、模糊一小片等都提示着身体存在不同程度的疾病。
眼针穴区:眼向前平视,经瞳孔中心在内外眦方向做一水平线,在上下眼眶方向做该水平线的垂线,将眼区分为4个象限,再将每一个象限分成两个相等区域的8个象限,即8个穴区,其中上焦、中焦、下焦各占一个穴区,其余5穴区都为一区两穴,称为“眼针八区是十三穴”。与脏腑相关的5个区十穴,以脏腑命名,分别为肺大肠、肾膀胱、心小肠、肝胆、脾胃区。
眼针疗法特色:彭静山教授多使用的是特制眼针,选取的部位靠眶外,深度浅,且不使用行针手法,更不在眼区连接电针,但特制眼针价格较贵,且穴位刺激量不如毫针。我们采取的眼针疗法使用的是毫针,针刺部位不在眼眶上,而在眼球与眼眶之间的间隙,针刺时大胆的加以行针手法,通过捻转以求患者酸胀的针感,甚至在针感不强时可接电针加强刺激,穴位的刺激量更大,对于一些顽固性疾病效果更佳。毫针的弊端在于更易出现眼部的皮下血肿,且眼针疗法治疗部位敏感,对操作手法要求高,且需要患者的高度配合,故对操作者和患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眼针疗法是通过白睛脉络形状特征快速判断患者相应疾病部位和性质,再用毫针刺入辨证的相应眼部穴区,中风患者可以带眼针进行相应的现代康复训练项目,如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因疼痛或其他原因致活动受限患者可以带眼针进行关节受限方向的活动,临床上这种眼针的运动针法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如何选穴:1、看眼取穴:观察哪个经穴脉络的形状颜色最明显,即取哪一穴区;2、病位取穴:病位按上、中、下三焦所取相应穴区;3、循经取穴:病属于哪一经脉取相应穴区;4、辨证取穴:依据中医辨证取相应穴区。
适宜哪些病症:1、脑源性疾病:脑血管病、脑外伤、脑萎缩等;2、消化系统疾病:腹泻、便秘、胃痛、胃胀、呃逆等;3、疼痛症:颈椎病、落枕、腰椎病、肩周疼痛、头痛、痛经等;4、神志病;5、眼部病症:眼肌痉挛、中风后眼部神经受损、动眼神经麻痹等;6、其他病症:失眠、面瘫、喘证、泌尿系等。
目前眼针疗法在临床上较为安全有效,已获得广大患者的充分肯定,相信通过眼针疗法,能为更多的患者增加康复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