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洁伤口,促进愈合
可用于外部清洁,清洗烧伤患者伤口、周围的皮垢和脓性分泌物等,促进伤口的愈合。
2、促进循环,减轻疼痛
使用温热水(37℃~39℃)或冷热交替的水进行治疗,可促进全身或肢体局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加快损伤组织的愈合速度。用热的或较冷(如冰水)的水减轻疼痛,通过热传导作用将温度刺激传递给身体,用于减轻关节炎、风湿病、神经炎和痛风病等的疼痛。这些治疗的作用,尤其是热浴,可通过加入盐类或化学物质(如硫酸镁等物质)给予加强,同时可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3、控制炎症,降低水肿
碎冰主要用于烧伤或受伤时的急救措施,控制炎症和水肿。严重感染时碎冰可用来减缓血液循环,并抑制病原菌的活动。此外,对于骨关节损伤早期(如24h内)的肢体肿胀,冰敷是物理治疗的常规方法之一。
4、减轻负重,改善步态
当人体进入水中之后,根据浸入水中的深度不同,浮力作用会减轻不同程度的体重负荷,如浸入到肚脐水平则可以减轻下肢负重50%,浸入到颈部下面则可以减去90%体重。在减重的状态下站立行走,关节压力下降,疼痛减少,对下肢力量的要求也减少,因此康复训练更易于进行。水中步行时间不宜过长,均应该循序渐进。
5、兴奋肌肉,提高运动表现
通过使用冰对人体短时间的刺激,可加强局部循环并提高肌肉的兴奋性,因而可以获得肌肉较高的运动表现(如耐力和爆发力)。这方面的作用常用于促进偏瘫患者瘫痪侧肢体的运动,有较好的效果。
6、抗阻运动,提高肌力耐力
由于人体在水中运动时会受到水的黏滞性影响,因而阻力较在空气中活动大很多。依据这个原理,可以利用不同受力面的水中运动训练器械,设计不同的动作来有针对性地训练受损肌肉的力量。同时肌肉耐力也相对提高。
7、提高协调能力
水中协调性训练是在水中进行游泳,先在一固定位置进行,再放开让患者自己进行。重复训练,达到提高协调能力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