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医·健民
每个人都有过出汗的体会。运动过后而出的汗,令人身轻体畅;夏季暑热蒸腾而出的汗,也有利于体温调节。正常情况下,出汗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不正常的“出汗”,往往也是一部分人生活中难以摆脱的困扰。有人哪怕静坐也会自发出汗,稍微运动后更是大汗淋漓;也有的人睡着后汗出不止,醒来发现连衣服被子都汗湿了……这些不正常的出汗,都被中医统称为“汗证”。中医汗证通常指自汗,和盗汗。
·自汗,指白天人正常生活活动时,不因为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不自主流汗症状。
·盗汗,指夜晚睡着后汗出异常,醒来则汗止的症状。
在中医辩证中,有“阳虚自汗,阴虚盗汗”的说法,但历代中医学家都认为,汗证病机复杂,“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张介宾《景岳全书·杂症谟·汗》)。
中医治疗汗证多以调阴阳营卫为主,除了服用中药汤剂,针刺、艾灸、推拿、穴位贴敷等外治法对汗证的治疗也十分有效。经典汗证配穴——合谷、复溜,针灸治疗汗证时,最常使用的穴位配伍就是合谷穴与复溜穴。
合谷穴
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合谷穴既可以发汗, 也可以止汗。历代针灸文献如《针灸大成》《针灸摘英集》中均记载合谷穴主治“体热身汗出”以及“无汗, 热病汗不出”。合谷穴对汗证的双向调节作用,一是因其所属手阳明大肠经, 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肺主表, 司皮肤开阖,针刺合谷调节肺卫之气;二是合谷穴为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针刺合谷穴可通过增强气的升降输布,从而影响津液的代谢。
复溜穴
属足少阴肾经,经穴。
定位: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太溪上2寸,当跟腱之前缘处。
复溜也是一个既可止汗又可发汗的腧穴,但临床治疗中,用于止汗要多于发汗。《针灸甲乙经》有云:“骨寒热无所安, 汗出不休, 复溜主之。”《采艾编》中解释复溜的穴名意为“复溜言汗出不止, 溜而可复。复溜穴属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经相表里,太阳经为人身之藩篱,主一身之表,针刺复溜穴通过表里经的联系调固膀胱经气,以更好地发挥藩篱作用,使腠理开阖有度而治疗汗证。同时,复溜穴作为足少阴肾经五腧穴中的经穴,五行属金,而肾属水,金生水, 故复溜穴为肾经母穴, 有补益肾阴的作用,所以对于虚火内生,迫津外泄的汗证,取之可协调阴阳, 滋养肾阴。
二穴配伍,共治汗证。许多医家认为补合谷、泻复溜可以发汗, 泻合谷、补复溜可以止汗。如《针灸大成·汗门》中记载:“少汗先补合谷, 次泻复溜;多汗先泻合谷, 次补复溜。”针灸临床中,合谷与复溜配伍取穴还需结合中医辨证加减穴位,以期达到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缓和营卫的治疗效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