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的中国给康复医学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随着医学的进步,人类的平均寿命正在以每年增加3个月的速度不断增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60岁以上人口占比18.70%(老龄化社会的标准线是20%),比2010年上升5.44 ...
“老去”的中国给康复医学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随着医学的进步,人类的平均寿命正在以每年增加3个月的速度不断增长。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60岁以上人口占比18.70%(老龄化社会的标准线是20%),比2010年上升5.44%。 15-59岁群体占比63.35%,下降6.79个百分点。0-14岁群体占比17.95%,上升1.35个百分点。可以看到中国“老龄化,少子化”时代来临。
(2019年 vs. 2050年,中国人口结构) 老年康复需求迫在眉睫 人口基数的改变受到广泛关注,背后其实反映出对老龄化社会的焦虑,人口老龄化,因增龄致病致残,患病率逐年上升。 老年康复群体由于各系统器官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均随年龄增长而衰退,易伴随多种复杂的老年问题和老年综合征,涉及身体、精神、情感等诸多因素,全球卫生与健康领域面临严峻挑战,因此老年康复需求迫在眉睫。 中国康复医学会医养结合专委会主任委员陈作兵表示:
需要形成预防、治疗、康复到健康促进完整的老年康复服务体系,扩大康复服务规模,使康复服务覆盖老年人的方方面面。 养老康复人才供不应求 中国的养老康复在发展,据统计全国养老床位从2000年的120万张,增长到2017年的744.8万张。 然而由于社会对于老年康复的认知水平有限,加上以往在老龄化康复方面的投入不够,导致老龄化康复人才的培养体制落后且不完善。 老年康复的基础设施以及康复人才均无法满足急速到来的老龄化高峰的需求,因此需要更加详细并且全面的老年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老年残障或失能对医护的需求方向直接接轨,以期新的培养方案所提出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能够引领老年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事业更进一步。 新的培养方式的转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以及提高行业间竞争能力,最终较好的服务于老年康复事业,服务民生,为社会减压。 “医康护养”一体化 老龄化带来焦虑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医疗、康复、护理、养老一体化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必经之路。 与其他康复细分学科不同,老年康复群体基数大、涉及多个学科,与失能老人康复、慢性病康复、卧床康复、骨科康复下的关节类、创伤类和脊柱类康复等领域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应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 在中国老年群体迅速扩大、老年康复产业运营模式较为复杂的前提下,市场进入者可考虑结合中国国情和老年群体特点,建立社区试点医疗机构。 例如,将目标人群锁定为居家和社区内老年人、残疾老人、病后术后康复期老年人群,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康护、社区照护、全程陪护、智能照护、辅具服务、中医推拿保健等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长期照护和康复护理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全方位的康复服务。 预计未来新型综合服务模式将会大量涌现,比如康复机构与医疗、养老机构合作成立“医康护养”服务联盟,建立线上“服务超市”等。 习总书记在多次报告中提出,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建设理想老龄社会。目前中国老年康复的现状——“来得有点快,应对还及时”。 我们期待中国的老年康复能将人文与技术结合,康复与陪护并进,让中国老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依。” |
0